出版書籍

《小食部》 鄒芷茵著
《小食部》 鄒芷茵著

(插畫:麥東記)


再次進入《食字餐桌》奧妙而飢餓的文學餐桌時刻


**請勿空肚閱讀**

57款|主菜X點心X飲品,

大啖中式、西式、日式文字與影像

跟著食譜,動手配搭

保證愈看愈滋味,愈讀愈餓


這是一本會因為想看文學而令你動身走進廚房的書。

作者延續上一部作品《食字餐桌》的風格與人間情味,並增添更多味道和菜式。本書以食物種類分輯,大大小小的菜餚都承載了不同年代的文學、流行讀物、影視文本的小故事,以及作者與身邊親友學生的溫馨互動時光,讀者可以自行配搭每個餐單:想要湯水的話有療養你的胃的清甜椰菜湯;海鮮部有千百種煮法,總令你滿足的三文魚/鮭魚;粥粉麵飯部有《龍珠》的天津飯或者聖誕限定的火雞粥,加上麥東記插畫,更加令你更垂涎三尺。


如果工作、寫作累了,不如就接通不同的年代,品嚐不同的文字滋味。要是愈讀愈餓不能自拔,就不如自己動手做菜——書中附有小食譜,讓你可以和作者一同留住篇章中一些珍貴的味道和時刻。



推薦語(節錄)

在欲望橫流的美食奇文中,鄒芷茵談飲食,小心翼翼、拿捏分寸,不賣弄不說教,是人間的小清新。

——陳靜宜(飲食作家)


文史見方物,一旦被書寫下來,便成為了歷史,即使那細碎如一日三餐等生活痕跡。芷茵在書中詠歎的各種滋味,自她家出發,及至她自己亦成家,與她自身的歷練、眼界調和,重新被吸收,代謝出屬於她的味道,這些味道,亦是屬於香港的。

——饒雙宜(廚師,文字工作者)


芷茵寫飲食經常與詩文、電影、動漫互文,穿梭對應,召喚啟發,儼然知性隨筆一派。但閱者若讀至最後段落,哲思巧喻、情致餘韻,甚至幾分看透世情的銳利和蒼涼於此綻現,柔軟中帶有堅毅,玫瑰與槍,往往撞擊胸懷,教人久久無法自已。

——林阿炮(台灣飲食文學文化研究者)


鄒芷茵以樸實而溫暖的文字,雕刻少年時代與家人的溫馨時光,記錄成家後與伴侶的互動,速寫教學中與學生的相處,在每個明媚的午後又或黯淡的角落,都有食物相伴。

——郭詩詠(香港文學評論者,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)

「盛宴」是別人常用的比喻,本書寫遍蛋肉湯水海鮮蔬果飲品點心粥粉麵飯,卻說自己只是《小食部》。僅僅三個字,便道破了這批飲食散文的美學──小巧,卻又滋味無窮,享用時不必正襟危坐。

——陳子謙 (香港詩人,專欄作家)

《有毛有翼》  黎哲舜著
《有毛有翼》  黎哲舜著

(插畫:何倩彤)

 

生而為人,我們為情所困,為慾望所困,為肉身所困。

 

本書所收錄的四個同志短篇小說,書中角色困於不同的處境,或受情感折磨,或隨慾望而行。弔詭的是,肉身受困或可換來短暫的沒有負擔的自由,無拘無束的生活一路行來卻舉步維艱。

 

「困」是香港同志共同的束縛咒,破咒是本書努力綻放的微光。也許,有毛有翼,方可無拘無束。

 

推薦語(節錄)

上世紀末,上海興起綿綿、衛慧、木子美等大群『美女作家』的『壞女孩』文學,寫吸毒、酗酒、自殺、墮胎、女同⋯⋯那麼,哲舜就是香港的『壞男孩』帥哥作家了吧?(⋯⋯壞男孩是反叛的,而且敏感又傷感;對世界,對自己,充滿不解與不憤。壞男孩文學反問、反思、反抗著聲色俱厲、義正詞嚴的成人大話。

——蔡元豐(學者,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)

《食字餐桌》(增訂版) 鄒芷茵
《食字餐桌》(增訂版) 鄒芷茵

(2023年 9 月重版出來!)

《斷層路徑》 葉梓誦著
《斷層路徑》 葉梓誦著

(插畫:何倩彤)

 

言語盡處,必有意義如地火奔湧

前《Sample》總編輯葉梓誦 第一本個人文集
知識✕感性 科技✕文藝 從未對立

 

1876年,貝爾發明電話,以嶄新機器接收死後之聲;

 

1980年,羅蘭.巴特出版《明室:攝影札記》,探討影像如何留存逝者之愛。

 

關係的斷裂,以及對他者的思念,使科技和文藝發展有了交集。如果說,急速變動的時代,訊息消隱於通信的洪流,嘗試接通未知的另一端,或會有專屬於我們的方式?

 

從林夕的歌詞切入德希達的理論;

閱讀卡爾維諾、湯姆.麥卡錫的小說;

解構基斯杜化路蘭、濱口龍介的電影;

聚焦羅蘭.巴特的寫作,探討書寫和重讀,如何成為哀悼的出口。

 

《斷層路徑》(Faultlines)是葉梓誦首本個人文集,收錄31篇散文 / 札記 / 評論,思考溝通、記憶和哀悼等主題。在旁徵博引的同時,仍不乏對香港城市經驗的省察,日常的散步和小巴行程,化作承載情感的對象。

 

書名的關鍵詞「Fault」標示過錯與缺陷,同樣是指地層之間的斷裂,也是電路上的異常與故障。裂縫鑽深,就抵達意想不到的地方。如是,書名所謂的faultlines,正正指向了錯誤的話語、錯落的地層、錯駁的線路。覺察這些區隔與間隙,就有了跨越的必要。

 

「若有斷層,也就可以相信,兩端有接通的可能」—或許,碎片化的生活成為交流的阻隔,但若能解讀種種媒介的密碼,則未必不能跨越絕境;靜聽事物的細微雜訊,重組文本的碎片,仍可創造出這世代的抒情路徑。

 

推薦語(節錄)

「梓誦那些最打動我的文章,在引入了前人知性光芒的同時,並沒有犧牲作者本身敏銳的直覺與感受力;而那些『私人』事件,在他靜默的凝視中,又漸漸地與他自己拉開距離,顯影成另一種存在。」

—謝曉虹(作家,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)

 

「就算理智接受一段關係就此結束,但胸口所感受到的痛楚——那種被挖空了的,無法適應當下而不斷回望的心情又是怎麼回事?這,或許就是葉梓誦想要透過一整本書的篇幅來分析、理解的感受。」

—陳夏民(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)

 

一直都有追看葉梓誦主編、構思前衛的Sample,卻不知道原來他曾寫下這麼多哲思美妙的文章。在這本集子裡,他寫與他一起成長的愛犬『大師』;比較德希達寫貓,更加感人細緻,亦更全面地觸及動物的感受,既富有人與動物糾纏難捨的哲理與情感,又不乏黑色幽默。

——羅貴祥(作家、學者,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)

 

梓誦的散文集《斷層路徑》所敘的是各種文化意象, 從德希達到濱口龍介、從林夕到羅蘭·巴特,寫科學寫鬼魅也寫情感。(……)梓誦之生花妙筆,便是把理論與情感融為一體之文化精粹, 恰巧體現到如此世道,文字仍有力量,文化也是。

——米迦@Happy Kongner(媒體創作者)

 

《斷層路徑》無疑是廣義的悼亡書,每個篇章都可以視為一封在扭曲地形的大地震後致離去者的瓶中信,既宣示「此曾在」,同時透過指認地震的後遺,建立一套不斷繁衍意義的符號系統。災難過後,所有詞語都沾染了另一重意義,城市佈滿記憶碎片,作者就在我們眼前進行一項重新詮釋每一個詞語的龐大工程。

——徐晞文(翻譯)

 

葉梓誦將封存在內心實驗室的軟弱男孩投影出來,深情、敏感、孤獨而單純。他似乎在說:這遠不是我的全部,但可以逼近我的最好。最好即是系統,形式銜尾思想。這也有可能會是讀者近年讀到的最好,作者拆散理論,如若當年理論拆散了他。

——沐羽(《煙街》作者,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得主) 

《訊號山劇院》 林兆榮
《訊號山劇院》 林兆榮
《訊號山劇院》 林兆榮
《訊號山劇院》 林兆榮

回到一切還未發生的第一日前

白雙全、董新果友情推薦!

  《訊號山劇院》是那個林兆榮的第一本個人結集──那個可能是藝術家、可能是寫作人、可能是演員、可能是巴膠鐵膠行路膠、可能是司機拖頭佬講師⋯⋯的林兆榮。書中走過的路塑造上面那些林兆榮的全部,每個章節都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劇目,不同的身份輪流上演──或者蕪雜才更接近一個人的真實。

  點題小說〈訊號山劇院〉中設計系畢業生「啟」步起前女友「夏」(各種意義下的)後塵,成為一個枯燥乏味的劇場管理員,在最青春的日子奮力跟從遊戲規則,就像一艘從未去過自由海域的渡輪。愛情在毫無預警下一去不返,啟唯有與她留下的文件相廝守。「第一日前」則收錄林兆榮的旅行雜文,足跡由本地到全球各處,嬉鬧似乎是出遊主調,卻又無比認真,他以自己作座標畫出世界地圖,鐵道、巴士的獨有交通方式,兼有實用知識及小眾趣味。小故事〈己連拿利〉更用繪本的形式讓香港的街道開口說話。「童軍跳彈床」則是作者的精挑細選《明報》專欄,用笑話紀錄了時代的瘋狂。

  全書所有圖片皆是林兆榮手繪,一筆一劃將風景畫成劇照。「訊號山劇院」沿路上映的不同章節,一幀幀劇照暗示了角色們的「成長」──畫風愈來愈熟練的啟,由充滿理想變得唯唯諾諾,讀者或者能被逼真的香港夜景畫所欺騙,也能讀出他如何欺騙自己。用藍色原子筆繪下的「童軍跳彈床」隨意又率性,小時候的木顏色筆則描繪出兒童眼中可愛的西半山街景,而穿梭全書畫到嘔血的地圖,則身體力行地表現出作者對城市散步的偏愛。


  董新果會覺得《訊號山劇院》是愛情故事,白雙全則認為它是天才作者未來十本書的熱身。如林兆榮所說,書裡敘述的時日就像遠古一樣陌生而疏離,如今再回頭看那些「過期的文字」,雖是一些發生在過去、只能在過去的生活拼圖,但在現實中,以閱讀、執迷和凝視,我們或可重新認出那個由虛構而生的現在。

 

推薦語(節錄)

綜合咁多種能力於一身嘅人應該係一個天才,我覺得做死一份工係嘥咗佢。

—白雙全(藝術家)

若要把生活分成甜與苦,這書對苦澀的方面提及得較多,但如果大家能像作者一樣把生活的苦澀寫出來,卻會發現:苦也是可以一起分享的,而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快樂。—董新果(大學生、巴士迷)

 

作者簡介

林兆榮,生於香港,畢業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文化及宗教研究系,現職講師。從事藝術與文字創作。

銷售店:各大連鎖書店、獨立書店

線上購買:Pinkoi後話設計館

《第47屆青年文學獎文集》
《第47屆青年文學獎文集》

每當青年與文學相遇,創造的慾望猶如生之葉脈躁動迸發。

不安、痛苦、渴求、盼望,慢慢鑽出一些缺口。

光湧進,雖然置身砂石,他們選擇依舊堅挺。

本文集收錄第四十七屆青年文學獎共六十篇得獎作品。文類包括新詩、散文、小說、小小說、文學評論、兒童文學及翻譯文學。

每組別分別設有三位評審,評審包括:

新詩初級組:陳子謙、鄒芷茵、關天林

新詩高級組:淮遠、黃燦然、劉偉成

散文初級組:徐焯賢、麥樹堅、葉曉文

散文高級組:陳清僑、黃仁逵、羅貴祥

小說初級組:王証恒、梁莉姿、陳韻紅

小說高級組:黃淑嫻、蔡元豐、鍾偉民

小小說公開組:米哈、王貽興、袁兆昌

文學評論公開組:郭詩詠、鄧正健、譚以諾

兒童文學公開組:何巧嬋、殷培基、梁璇筠

文學評論公開組:譚以諾、郭詩詠、鄧正健

翻譯文學公開組:宋子江、區劍龍、潘漢光

銷售店:各大獨立書店

線上購買:Pinkoi後話設計館

書店查詢進貨:https://bit.ly/3Uvec3b

《囈長夜多》 麥樹堅
《囈長夜多》 麥樹堅

無論身在何地,穿過時光隧道

尚能夢回生我育我的城

陳國球、龔萬輝、唐睿、黃宇軒  共鳴推薦

香港首部書寫公共屋邨的長篇小說

 

  疲於告別的年代裡,人可以離去、建築可以廢棄、美食可以失傳、巴士可以停運……記憶彷如忒修斯之船,一直隨城市發展清拆重建。午夜夢迴,仍使你念記的,可會是一個個有你在內的故事?

 

「後來林達單獨去谷德樓天台看中秋夜景,這次林達俯望方形天井,多個樓層的住戶在走廊掛上七彩花燈,又以走廊欄杆對角牽引的方式將另一組花燈懸垂在天井半空。因此,大家對骯髒的井底突然失去戒心,在那裡燃放天燈。

祈福天燈乍明乍滅,冉冉上升引起居民哄動,天燈四面都寫上字:友誼永固、學業進步、身體健康、心想事成、平安是福。 」──〈終章:七海事件〉

 

  《囈長夜多》是香港作家麥樹堅首部長篇小說,故事圍繞公共屋邨「谷凹邨」的小店「喜喜辦館」,以這個售賣居民生活所需的必經之地,串連起基層市民綜橫交錯的生活軌跡。辦館老闆蘇淦一家的曲折命運,折射公共屋邨以及城市的盛衰,只要曾在屋邨待過,應對小說中的文具舖、冬菇亭、家庭醫生診所等無一陌生;中秋節的萬家燭火、風季的天井雨景,乃至街坊唱K嘉年華,都成為後來難忘的風物;陰暗的樓梯轉角、隱世雀館、升降機則時時似要將人吞噬。

  公共屋邨作為香港的重要城市空間,小說中書寫的日常經驗和細節,充滿本土特色;然而,除了寫實的庶民生活,神秘詭異的傳說,也藉著緊密的鄰里關係而口耳相傳。麥樹堅筆下的谷凹邨虛實交錯,市民生活與史前巨獸奇妙交織,結局卻共同迎向一個遙遠迷離的未來。在時空的彼端回看,這個彷彿栩栩如真的屋邨、這些人們耕耘過的日子和愛恨,究竟是真實存在,還是如古代神話的通天犀,不過是有人憑空捏造的幻想?

  或者有天,讀過這本書的人會這樣說──

很久很久以前,那屋邨不只是建築物和道路,

還是我們一起活過的地方。

 

推薦語(節錄)

即使不同世代的讀者,只要他是香港人,讀到麥樹堅筆下的尚城,遇上那辦館、那文具舖、那商場、那巴士、那地鐵站、那球場、那廉租屋那徙置區那屋邨,自有久別重逢的感覺。麥樹堅滿懷誠意,卻故作曖昧地告訴讀者:《囈長夜多》或許是「足以流傳後世直至人類終結的尚城地方誌」。

──陳國球(香港學者)

 

我讀《囈長夜多》而感受到文字細密的吸力,亦在老屋邨的暗影和轉角之中走不出來。就像看著《清明上河圖》倒轉了九十度,變成垂直高聳的樓宇,仍一直添磚加瓦、不斷增生。若隨意聚焦某處某人,便有了故事和聲音,而知昔時市價、人情流轉,而至年代變幻。那些從背景不斷響起的流行歌曲和電視劇,總讓人想起一些舊時光,然而又豈只是情懷和念舊而已。谷凹邨像是一座內部構造精密的老鐘──它本身就是時間的容器,而可以自外於現實,齒輪嘎嘎作響,繼續幻化說不完的故事。

──龔萬輝(馬來西亞作家、畫家)

 

在這部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裡,樹堅以「谷凹邨」這個虛構的屋邨為核心,向我們講述了一段由七十年代起,橫跨三十多年,具有厚實現實基礎的香港故事。通過小說琳瑯滿目的人物群像,作者在刻劃人物活動空間的同時,喚起幾代人生活裡一個個動人記憶。

──唐睿(香港作家)

 

它就像那樣一本「手冊」,它完整道出屋邨在物理意義上的建築和居住環境外,還有由這些空間造就與塑造的日常生活文化與社會關係。原本要道出這一切,也許要許多本專著才拼得出比較整全的圖像,《囈長夜多》反而以虛構的強大力量,通過谷凹邨展現了無數的屋邨面向。⋯⋯這是一本讓人想一邊讀,一邊走訪公共屋邨,在那裡坐下來細讀的小說。

──黃宇軒(香港城市研究學者)

 

作者簡介

麥樹堅,香港作家。著有小說集《未了》、《烏亮如夜》;散文集《對話無多》、《目白》、《絢光細瀧》、《板栗集》;另有改編小說及人物傳記。曾獲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、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、香港中文文學獎、大學文學獎、青年文學獎、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進獎(文學創作)。

 

銷售點:各大連鎖書店、獨立書店

線上購買:Pinkoi 後話設計館

《曝光》 李嘉儀
言叔夏*王証恒 ➝ 專文推薦
李智良 *謝曉虹 ➝ 驚喜推薦
沐羽*查映嵐 ➝ 跨海推薦
《曝光》 李嘉儀

旅程是一次次的覺悟

反芻而成的記憶之書、救贖之書

 

❝在這一切終要歸於最後的銀白之前,在死亡與遺忘來臨之前,我能活在這種姿勢之中,為要辨認我自己,為要證明:這是僅屬於我的風景,這是只有我看見過,感受過,經驗過的所有:這是我的曝光。

這是我僅只一次的曝光。❞

—〈曝光〉

 

世界或者灰暗,但凝視世界的眼睛要保持澄明、冷靜,才能辨認單單屬於我們眼睛的記憶。

 

作者開始寫作以來,曾在拉斯維加斯、溫哥華、維多利亞島與泰國等地經歷多次或長或短的旅居。在旅程之中與往返的間歇,作者以溫柔、澄靜的目光,默默觀照、紀錄自己與他人的生命,以細碎的方式叩問歷史與個人命運。

 

旅程自此成為一次次的覺悟,眼前風景掠過,記憶透出束束帶刺的光線,微痛中作者回顧自身家族的私密與個人生命中的困頓,在充滿詩意的文字之間凝望傷痕,感知人生真貌、人與人之間的枷鎖。在暫歇之時,作者則嘗試以旅者的身份,退到眾人身後,靜默觀察他人的故事。

 

本書包含8篇與旅程相關的長篇散文,為作者從事寫作以來的精選作或得獎作品;並有5篇短小的閱讀記錄穿插其中,與作者一同在路上閱讀、在路上經歷。

 

推薦語

 

這本書裡沒有「劇場」。或許,是沒有想像中的那種「劇場」,那種獨屬於散文這一文體領域裡經常搬演的經驗劇場。它所展示的,與其說是經驗現場的細節,毋寧更是那道對準經驗現場的觀景窗,內在零件的迴路與凹折。

—言叔夏(台灣作家)

 

《曝光》更多的直陳生命,介入歷史。而不變的,仍是找到光束,熹微的或暴烈的。

—王証恒(香港作家)

 

敘事蔓生的跋涉途上,身體必須飛躍重重邊界,讓心靈遭遇那些遂不及防的脆弱時刻,承受無言硬傷,才能辨識那些平常風景中的微光,飽含熱情、哀傷、美與惡的混和,而時間搖晃,你必須以這樣的字詞,這樣的句子排列方式,如歌詢喚,那個在長夜或永晝之間,與你一再錯開的自己、被愛與希望灼燒的我們。

— 李智良(香港作家)



​​這是一本救贖之書。在晃蕩的閱讀與旅行之間,作者那麼細意地剪輯、放大生命的微光與陰影,彷彿只有凝視光影參差,我們才有望一再重返那些晦暗不明的生命情景,洞察並贖回在指縫間匆匆流走,時間沙子裡的黃金。《曝光》深刻地展示了關於觀看的一種道德──美不是攫取,而是甘心情願的,被「灼傷」的經驗。

— 謝曉虹(香港作家)

 

作者簡介

 

李嘉儀

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,曾任香港文學雜誌《字花》編輯與創作班導師,創作以新詩、散文與短篇小說為主。作品曾獲大學文學獎、青年文學獎、中文文學創作獎與李聖華現代青年詩獎。

 

銷售點:各大連鎖書店、獨立書店

線上購買:Pinkoi 後話設計館

《南歸貨車》王証恒
鍾國強 楊佳嫻專文細讀
李維怡、唐睿、麥樹堅、潘國靈、樊善標誠意推薦
《南歸貨車》王証恒

以新界西為背景
寫出二十一世紀第一代的小說
以文學和生活作為反抗的方式

當我們以為錯過一個偉大的時代,回頭卻發現已身處另一個偉大的時代。

社會的轉變令人猝不及防,而在大時代下,掩埋的都是個人的故事。王証恒以愛情故事切入,在一個個發生在新界西愛情故事的底下,都是人生存、掙扎的赤裸處境——我們如何在這個城市、時代,隱蔽地過活,卻在同一時間反抗現實的生活?

王証恒筆下的屯門、天水圍、元朗的日常一直被社會忽視,也鮮少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,而他專注書寫這片區域,細緻紀錄當中的生活質感,以及生活其中的低下階層面貌。新界西的邊緣人物有著獨特的美學,作者藉作品展露他們如何遊走於一個對自己置若罔聞的主流的同時,創造自己獨特的生存模式。結集中的低下階層角色包括〈南歸貨車〉中的貨車司機、〈沉默的瘀傷〉中的地盤工人、〈虫豸〉中的小混混、南來的妓女等等,作者以朋友的角度觀照他們,重新把他們的心理、情慾、困苦、掙扎、傷痕,有血有肉、有笑有淚地帶到讀者面前,而角色有意無意的毀滅行為,同時也無聲地為文學帶來更大的反抗動力。

《流雲抄》李日康
鍾國強 楊佳嫻專文細讀
李維怡、唐睿、麥樹堅、潘國靈、樊善標誠意推薦
《流雲抄》李日康

地獄無門。災難從寂靜中升起
生命自敗滅中一再重生

「由不測起始,而後悲鳴,嘆息,毀滅,神秘,恐懼,堅定,夢幻。」

《流雲抄》是年青作家李日康的第一本散文集,收錄散文近作二十篇。本書以「不測」為題,所關注的卻並非轟烈的天災人禍,而是著眼於日常經驗裡,逐漸發生的崩壞現場。他將「一瞬」拉長放大,重組成無限的命運鏈條,由是,有〈奈良電幻〉中前仆後繼的守經人,在悠長的年月裡窮其一生,守著脆弱的經書;〈雪白如嬰〉中天真的狗一再被賣,年幼的母親對人類的信任日漸瓦解;又如〈平安神宮前寫生〉,作者在大眾熱衷的祭典裡,所注視的卻是歷史巨流中被一一遺落的犧牲者。

留學日本對李日康帶來不只是文化衝擊,還有天災的威脅:地震、雨災、熱浪一再來臨,置身多災多難的陰翳之島,使人不得不逼視無常。然而他的異鄉經驗,卻無一不與傷痕纍纍的香港對照重疊,與本土記憶融合而得到轉化。偌大的人間之世,承載無處容身的過客,此刻可是島國的北方圖書館、轉念亦可是風風火火的亡命小巴。

有別於一般的旅遊散文,作者的視野不限於地域,而是將生命視作一場廣義的行旅。漫長的旅程中,他到過真實的異地;去過泰拳教練口中的故鄉、健身室的鐵之國;聽到由歷史另一端傳來的戰爭回音,蟄伏在日常事物當中,終將傳到未來的耳裡。

「我不能擺脫無門地獄,於是我唯有把自己打開,讓事物轉蓬開去。這不是圓滿的句號,但我們暫時只好藉此安頓下去。」

《琉璃脆》小西
在消失之前,以詩銘刻所有
羅貴祥、曹疏影、陳智德攜手推介
《琉璃脆》小西
「我們沒有忘記
在那些眼淚之間
我們用紙重新打造
我們的神像
讓廣場的氣味
汗水、血跡、耳語
為我們打開
回家的路
重聚」
──〈神像〉

「請不要說,愛就是虛無
在我們的身前,在我們的身後
在虛無中說愛從來沒有實現
說我們從來沒有遇見
在日子到來之前
請不要放棄請不要忘記」
──〈在這城市的心臟地帶〉

《琉璃脆》是香港詩人小西的第二本詩集,收錄2008-2019年間,共七十首詩作。

小西的詩簡約內斂,無論是旅居異地的體會、生活閃現的靈光,乃至同代人的歷史傷痕,或澄明或迷惘,一一成為他筆下的題材。「世間好物不堅牢,彩雲易散琉璃脆」,語出《金瓶梅》,恰恰總結了詩人過去數十年的生命感受。宇宙變幻,世事莫測,面對流轉不定的時代,詩是修行、是覺悟,也是深情的陪伴。願以此書,獻給所有在這個時代受傷的靈魂。

「讀著小西這七十首短詩,不單是匆匆似就了結矣的感覺,他的作品彷彿要人想像,表述意象與文字描畫的物事之外,總牽扯著另一度時空,其異質性混淆了以為確定的、書面上的實相與時序。在一個字旁,一句句子之後,在某一個幽暗角落,隱然存在另一個世界,一個文字指向卻又未生成的世界,似明若滅,已打開又未打開,一貫的懸疑未決,忐忑不定。」──評論人 羅貴祥

「小西喜歡在實的地方拿捏到虛,不是避閃,而是作為立足之地,把光線反射回來。反對不是自由,虛空中蓄勢而發,才是自由。」──詩人 曹疏影

「小西把曾經澄澈的還以澄澈,但願澄澈記住此世曾有小西。世間無序地、無法止息地一明一滅,我能感受他的憤慨也是一種洞明。時間過了一半,可知已逾泰半?如果詩歌有涯如同吾生預言,但願數十年同行如夢如小西。」──評論人、詩人 陳智德

銷售點:各大連鎖書店、獨立書店
線上購買:手民出版社網上書店 https://hkcinezen.boutir.com
《食字餐桌》 鄒芷茵
《食字餐桌》 鄒芷茵

深夜、閱讀時餓了嗎?翻開《食字餐桌》吧!

無法解憂的時候來一客果醬蛋糕捲搭一杯紅茶;憶起舊地相思時吃一口陳皮紅豆沙;身在異地思鄉之夜嚐一碗沒有大地魚熬湯的雲吞;想要孤獨避世時憑空煮一碟意大利麵⋯⋯趁欲望仍未冷卻時盡快品嚐。《食字餐桌》與你回味字裡人間中逐漸消逝的味道與情感外,還娓娓道來飲食的知識與資訊:你知道村上春樹怎樣泡製意大利麵嗎?《脂胭扣》裡最毒的毒藥不是鴉片,你知道是甚麼嗎?《烈佬傳》其實遍佈道道佳餚,你有發現嗎?〈斷背山〉的牛仔談情時喝的野外咖啡怎樣煮出來,你有印象嗎?鄒芷茵會在書中逐一告訴你。

如果閱讀和思考令你愈來愈餓,書中還為你配搭了 12 個小食譜,簡易輕巧,只要拿出食材,動起手來,便能接通不同時代,跳進菜餚的記憶。要趁熱,把腦中的幻想和欲望一一實現,讓閱讀滋養你的胃,和心。

郭詩詠、陳子謙、葉梓誦(《SAMPLE》雜誌總編)極度識食推介!

推薦語
本書作為一本飲食誌,它一方面來自作者的回憶、生活點滴和情感,另方面建基於豐富的知識和閱讀經驗。芷茵出入於中外文學和流行文化,從施耐庵、魯迅到張愛玲,從卡夫卡、海明威到村上春樹,從福爾摩斯、機動警察到湯川學,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食譜更是信手拈來。由口中的食物想到讀過的書,憑字裡行間的線索重構人間色香味。吃和閱讀,互相牽引,最後融於一體。——郭詩詠(香港學者及作家)

芷茵的筆法靈動,在知識之海中如魚得水,一個奇喻就上天下地。〈雲吞的年華〉寫離港詩人的鄉愁,從雲吞想到東方之珠,就是神來之筆︰「雲吞扁圓,形狀不大對稱,表面凹凸不平、佈滿皺紋,是顆有點乾枯的東方之珠。」東方之珠早就是發霉的老比喻了,但配上「不大對稱」、「凹凸不平、佈滿皺紋」以至「乾枯」的形容,盡洗美好的形象。 ——陳子謙(香港學者及作家)

《食字餐桌》所寫的,常是一些家常場景、個人瑣事,由此折入各類文學與影視作品。文本裡的飲食場景,也在對照間充盈起來,化作一頁頁食譜,盛載生存的欲念、時代的味道、感官的記憶。——葉梓誦(《SAMPLE》雜誌總編)

作者簡介
鄒芷茵,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,現職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,從事香港地誌、報刊及飲食文學研究。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、青年文學獎。創作包括現代散文、現代詩、現代小說。

書名:《食字餐桌》
作者:鄒芷茵
出版社:後話文字工作室
港幣定價:HK$ 98
台幣定價 :NT$ 380(另加郵費)
網購請到:https://bit.ly/38Jv1AK

《長河——謝旭昇詩集》
《長河——謝旭昇詩集》
//往後是有日子
往後──喝更多水。吃得健康。並且
早起早睡
讓自己更淡一些
──〈從來〉//

//你還是令我想起──
可以希望,可以
了無希望,當我凝視彼端的星辰
我的靈魂比我更輕
──〈開端十則〉//

台灣青年詩人謝旭昇的首部詩集。詩集收錄80多首詩人從寫詩到今的作品,包括得獎的、發表在重要文學平台的、私下發表的,詩人的詩句用字總是準確而每每驚人,進出語言,又超越語言的限制。游走字句的表層意象與深層喻意,探索生命的源起、詰問生活的原貌、個人情感的絕望與生機。不陷於俗套,不追求停止於顯淺的共嗚,而是進入讀詩者靈魂與記憶的深深之處,逐一投下記號。

※蔡琳森、曾淦賢聯袂推介※

旭昇的詩自有其追討的姿勢。它耐煩地穿梭於字詞物性,於音頻,於命題與偽命題之中,尾隨於「第一次前往遠方」後,走在「回家的路上」。──蔡琳森(台灣詩人)

《長河》是一道看不到出口的河流,面對生活、情感、死亡與記憶,每首詩作都是侵蝕作用,斷流與突如其來的沖刷反覆交替,穿越語言,最終流逕到他人的身體、意識,甚至冷酷無感的宇宙。謝旭昇運用冷靜的意象,卻暗藏激烈的渴求與孤寂;內潛的悲傷與自傷的力度互為依存,語言成為隨意識流動而無以往返的驅力,把讀者流放到廣袤無垠的荒原,遠望河流的源頭,閱讀哀傷。──曾淦賢(香港詩人,著有詩集《苦集滅道》)

●作者簡介
謝旭昇,一九八七年冬日抵達。台灣新竹人。後長居於台南、北京、京都等地,現址不詳。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、工人文學獎等。在台灣創辦詩刊《力量狗臉》、閒散地以不是編輯的方式作為一名編輯。

●出版資訊

《長河——謝旭昇詩集》
作者:謝旭昇
出版:後話文字工作室
裝幀設計:李嘉敏
定價:港幣95元/新台幣380元
《烏亮如夜》 麥樹堅
《烏亮如夜》 麥樹堅
《烏亮如夜》是本地作家麥樹堅沉澱七年的小說結集。結集中,作者首次挑戰中篇小說,糅合現實與虛構,書寫人性、死亡、命運等命題。

中篇小說〈慢慢長夜〉以城市的夜和幽暗,呈現了另類的香港故事。小說圍繞偷渡來港的陳松修與施山遠,他們遠離群體,擔任仵作、夜更的士司機,過著與死亡如影隨形的日子。作者結合香港歷史、都市傳說、人性觀察等題材,虛實交錯地構築了一個與人間相對照的幽冥世界,創造了獨特而神秘的視角。馬來西亞作家 龔萬輝為《烏亮如夜》撰推薦序,點出此書「形塑出非常寫實、迷人的小人物身影」,他以外來者的眼光來閱讀、理解小說裡的香港:「我們跟隨著夜行者的步履,走進八十年代的香港之景,或者更準確一點說,是舊日時光不若今天喧囂的城市暗夜。那些逆著光的販夫走卒、夜總會女郎,慾望紛陳,其實亦有絲絲情義和愛。終於才明白,如光如影,有人有鬼,『人城、鬼城重疊無間⋯⋯但這才是完整的城市』。 」

在不敢獨自面對的人生之黑夜,半夢半醒之間,有甚麼在幽暗中凝視著你?
《餡餅盒子》 米哈
《餡餅盒子》 米哈
這個城市有一群平凡的人,他們善於隱藏自己,戴上面具假裝安分地生活,每天在十字路口和你擦身而過。當你停步細看,可能認出當中的誰和誰,臉容下的不安和疲累?米哈第一本小說集《餡餅盒子》,收錄六個未曾發表的故事,書寫這些沒有名字的人,他們的怪異、苦痛和徬徨。

作家陳慧的序言,點出了米哈的小說,正有一種日常生活中察覺不安定的敏銳:「父與子、徘徊在失落與陳舊邊緣的愛情、人的狷介與自大、個人的得失榮辱⋯⋯都是生活的微枝末節,偶然闖進的陌生小巷與灰暗角落。有些輕,而且緩慢,主題並不見得繁複,你大可以裝作沒看見,但忽然之間,有些甚麼發生了,而你感覺到震動。」

六個故事,六個平凡的人,剖開太陽底下彼此暗不見光的脆弱。

銷售點:
各大書店:
大眾、三聯、中華、商務、Prologue、城邦、誠品

樓上/獨立書店:
序言、樂文、Kubrick、教協有為、清山塾

線上購買:
手民出版社
《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》
《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》

青年文學獎辦至第四十三屆,繼續秉承四十多年來的傳統,舉辦一年一度的徵文比賽,並以文集出版、作者講座和工作坊等不同的形式,推廣文學、鼓勵青年創作。

 

若說文學是時代的反映,每年的文學比賽參賽和得獎作品的寫作風格,不多不少正好反映當時的時代面貌。文獎請來多位作家前輩擔任評審,並紀錄整個評審過程,幾代的創作者的作品和意見於此交織成砥礪的回音。

 

本屆青年文學獎文集設十個組別,回歸單行本的設計,與此同時盡量做得小巧輕便,提高閱讀和攜帶和收藏時的舒適度。

 

銷售點:各大連鎖書店、獨立書店

線上購買:Pinkoi 後話設計館  https://hk.pinkoi.com/store/pscollabhk

《於是我坐下,聽調酒師M說關於H城的傳說》 譚以諾
《於是我坐下,聽調酒師M說關於H城的傳說》 譚以諾
在火光如雨的一個晚上,女戰士被駭客攻佔,頭昏腦脹間,與軍師秘密連線⋯⋯黑目被她溫暖的身體環抱著,等待異像的降臨,同時開始敘述H城的古老故事和末日傳說。

本地評論人、小說作家譚以諾寫作十年,第二部小說作品,繼續在縱橫交錯、荒誕瘋狂的香港出版。在譚以諾筆下,H城也許是香港的隱喻,趣怪離奇的事件隱隱似曾相識:住在龜背上的居民後來移居至陸上;有些人又從棺材中漂浮而來;花家靠種植香菇起家,在H城各個神秘地域尋找可以種香菇的土地,讓H城的人都「安居樂業」⋯⋯一個又一個發跡的傳說在充滿隱喻的H城裡悄悄探頭。

借董啟章的說法,H城的故事是這樣的:「不知為甚麼,讀譚以諾的新小說,立即有一種很強烈的網絡虛擬世界的感覺。我首先想到的是SimCity。可能是由於小說裡充滿著由字母所代表的城市和區域,還有山、水、橋、牆、鐵道、街道,以及「種房子」的想像。種種指向背後,雖然好像都有現實的依據,但讀來又是那麼的充滿虛擬的味道。」

作者簡介
譚以諾,行走於H城的人,曾撰寫關於黑目的故事,積存於家中。這些年來穿插於H城不同的空間,聆聽城市的故事,想像虛構的程度,練習與現實的結連,遂成此書。現在每天於酒吧渡日,繼續聆聽從調酒師口中而出的傳說。

書名:《於是我坐下,聽調酒師M說關於H城的傳說》
作者:譚以諾
出版社:後話文字工作室
港幣定價:HK$ 88
台幣定價 :NT$ 360(另加郵費)
網購請到:https://goo.gl/yKx3g6